马丁·韦梅林格
本文概述了在 2008/2009 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与复苏相关的时期,与亚太经济体相关的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进展。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初,人们确实担心许多国家出口和生产的急剧下滑将导致 1930 年代破坏性的贸易战重演。幸运的是,尽管政府在讨论额外或新的保护主义措施以及实施某些措施方面的活动有所增加,但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多边贸易体系在危机期间和复苏期间使用关税作为干预措施的这种明显克制被归功于。然而,对于当时引入的许多非关税和边境壁垒,情况并非如此。继 Evenett 和 Wermelinger(2010 年)关于保护主义的现状报告之后,本文继续监测后危机时期与亚太经济体相关的保护主义特征。
该论文发现,在观察期间,亚太地区造成了大约 40% 的有害措施。根据一个国家的歧视性政策造成的伤害的四个指标,数据进一步显示,亚太国家在煽动歧视性政策的前 10 名国家中有很好的代表性。但也发现,该地区同时采取了放开措施,歧视性放开措施的比例正在下降。
中国仍然是当代保护主义最常见的目标,自 2008 年 11 月以来,其海外商业利益受到 402 次打击。尽管与 2009 年危机期间相比,过去 12 个月全球实施的措施有所下降,但中国受到的打击比 2009 年高出 40%。一年前。所有其他排名前 10 位的目标司法管辖区都是工业化国家,包括日本和大韩民国。位列前 20 名目标司法管辖区名单的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度、泰国、土耳其和马来西亚。
亚太地区被发现卷入了“模糊的”保护主义。事实上,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实施的贸易政策透明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中国遭受的“模糊”保护主义形式平均比世界其他地区少 10 个百分点以上。
就行业而言,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和设备,似乎最常成为攻击目标。该地区国家实施的所有措施中,近 50% 都针对机械和设备行业。数据还表明,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保护主义是存在的,同时也表明当代农业保护主义并没有不对称地影响亚太地区。此外,据报道,该地区国家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救助使用相对较少,这些国家受此类措施的影响也低于世界其他地区。
该文件还探讨了与“绿色”议程相关的保护,并发现亚太地区最常使用“绿色”条款——通过对其贸易伙伴的商业利益引入新的歧视,以及通过贸易自由化或为合作伙伴带来有利影响国家。...
亚太地区危机后保护主义的特征(AWP No. 97)pdf预览版亚太地区危机后保护主义的特征(AWP No. 97)pdf完整版